文章来源:时光派公众号
编辑:NMN中国网
目前国内受众最多的抗衰老补剂,毫无疑问当属NMN和白藜芦醇。抗衰老的“极客”们几乎都有以这两种物质为核心成分的产品。然而近期新发现的一项科研成果表明,你的抗衰老补剂可能都白吃了。
2021年2月28日,顶级科研期刊《Cell》旗下专为跨学科研究设立的新刊 《iScience》上,刊登了一篇颇为颠覆三观的文章。来自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两位数学家,建立了一套超尖端的计算机模型,精确地模拟并揭示了新陈代谢、衰老和生物钟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[1]。
这项研究于2021年2月28日刊登在跨学科研究新刊《iScience》上
这项研究涉及了许多的内容方向,从数学模型的推导,到量化饮食习惯对生物钟的影响,不过本文主要着重于其中和我们生活最贴近的两点发现:
1、衰老如何让你晚上睡不着白天醒不了?
2、抗衰老补剂,尤其是NMN等NAD+补充剂和白藜芦醇这种Sirtuins激活剂,到底应该怎么吃?
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告诉我们,人体的每一个细胞中都有一套极其精密的时钟系统,控制着我们几点开始犯困、几点头脑兴奋、几点感到饥饿[2]。
在健康的情况下,这套时钟转动一圈的周期,恰好是24小时,只要时钟运转正常,你的生活就会规律无比[3]。
然而这次的研究指出,由于人体中一种名为NAD+的“燃料”会在衰老过程中持续减少,维持时钟运转所必需的“长寿蛋白” SIRT1就会因失去了“燃料”而逐渐丧失功能。少了一个重要齿轮的生物钟,误差自然也会越来越大。举个例子,当你凌晨2点躺在床上因失眠而辗转反侧时,是因为身体的细胞还以为时间才刚过8点,正是应该精神充沛之时,生物钟颠倒,故而如此。
总而言之,这项研究的核心就是根据两位数学家的计算,人进入中年后,白天精力不振,晚上失眠焦虑,最核心的原因之一就是NAD+水平跟不上了。
同时,想补充NAD+,也是有讲究的。
由于生物钟的存在,每个细胞在一天中,都有自己格外兴奋的时段,根据这次的数学模型计算,只有尽可能精准的在这个时间段进行NAD+补充,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。
具体来说,细胞中的NAD+代谢水平和SIRT1活性会在每天中午达到顶峰,如果抓准这个时机进行NAD+补充,吃下你的NMN或NR,那么细胞对NAD+的利用率将会被最大化,年轻人体内的SIRT1的最大活性将会变强36%,老年人也会相应得到14.2%的提升。
假如你错开这个峰值,选择在晚上服用自己的NMN,那么最终的效果会被削弱一半以上,年轻人的SIRT1最大活性只能获得10.8%的强化,老年人的提升更是只有可怜5.7%。基本上,你的一瓶NMN,就白买了。
但是这都不及早上吃离谱。清晨起床梳洗后吃下一把补剂,然后开始自己精致的一天或许看起来健康,但是根据数学计算,这时你吃下的NMN根本没有任何效果,如果你年纪较长,体内的SIRT1最大活性甚至还会出现高达7.9%的衰减。
如果说晚上吃NMN等于白吃,那早上就是还不如不吃。
白藜芦醇一类的SIRT1激活剂也是同理,只不过差异没有NAD+补剂这么大。晚上吃效果最好,SIRT1的平均活性能得到一个接近10%的提升,只要不是白天吃,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太大问题。
时光派点评
这个研究给出的这些“最优时段”固然有很强的参考价值,只是如果我们能看到背后的基本原理的话,就会明白,最优的NAD+补充时间,就是一天中你身体代谢NAD+的峰值(也许是因为更容易突破阈值?),而这个峰值出现的时间点,很大程度上是由你的生物钟所决定。
这里的问题在于,数学模型所模拟出的生物钟,会把一切条件都预设的太过标准。可现实生活如此复杂,有太多的因素会更进一步的扰乱我们实际的生物钟,你几点吃饭?几点睡觉?家里照明怎么样?用的冷光灯还是暖光灯[4]?你的实际生理年龄到底是多少[5]?这些因素都会改变我们摄入抗衰老补剂的最佳时间。
原文阅读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Tzrlhfdb9aG80kZ3A4DHnQ
参考文献;
[1]. Sadria, M., Layton, A.T., Ageing Affects Circadian Clock and Metabolism and Modulates Timing of Medication, ISCIENCE (2021), doi: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isci.2021.102245.
[2]. KANDEL, E. R. (2021). 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. S.l.: MCGRAW-HILL EDUCATION.
[3]. Roenneberg, T., & Merrow, M. (2016). The circadian clock and human health. Current Biology, 26(10). doi:10.1016/j.cub.2016.04.011
[4]. Boivin, D., Duffy, J., Kronauer, R. et al. Dose-response relationships for resetting of human circadian clock by light. Nature 379, 540–542 (1996). https://doi.org/10.1038/379540a0
[5]. Kondratov, R. V. (2006). Early aging and age-related pathologies in mice deficient in bmal1, the core componentof the circadian clock. Genes & Development, 20(14), 1868-1873. doi:10.1101/gad.1432206